ACT「 社會足跡」搬遷告示!

ACT「社會足跡」的大本營現已搬遷至以下網址,以便與大眾有更多的互動!

如欲得知更多ACT「 社會足跡」的活動資訊,亦可瀏覽以下網站:
http://hkcss-sebc.wixsite.com/act2change


8.31.2011

本土社區經濟的其他例子


其實除了今期的焦點主題天光墟外,香港現時亦沿用了社區經濟的小社區概念,設計和建立出不少富有特色的試驗性社區經濟模式,促進社區之間的交流,增加凝聚力。

「一分時一分貨」-時分券的社區經濟互助計劃

在灣仔區的聖雅各福群會得到樂施會的贊助,於二00一年推行「社區經濟互助計劃」,以時間積分券作為社區中的交換媒介,促進區內弱勢社群的務及貨品交換。讓居民有機會由此獲取生活所需之外,亦可討論勞動價值高低的準則,加強彼此間的信任與溝通,重建社區的組織網絡以消除相互對不同行業階層之間的誤解與標籤。
計劃內容首先鼓勵「工作無分貴賤」,時間相等的任何工作,本質上價值亦應接近相等。當參與計劃的成員透過為其他成員服務或提供貨品時,被可獲得相對應的時分券作報酬,由此又可將所得時分券與其他成員交換以進行下一次的交易。
即是,當某位太太為一家提供一小時的家務助理服務後,便可獲得一小時的時分券以換取區內另一位教師提供的一小時補習服務。當然,某些服務可能涉及到使用材料或交通費時,亦可按量配合現金作為支付的代價。
此等計劃的核心獨特之處,在於以工作性質以外的因素去衡量勞力付出的價值,這點亦是對現今社會上不重視某部份行業的付出的反思,於這計劃中,打掃家居一小時,與提供私人補習一小時本質上並無分別,與現實中兩者時薪接近四倍或以上的差距大相逕庭。由此,可給予弱勢社群們重新建立自我價值的機會與肯定。亦是讓他們能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去付出與獲得的另類交易平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與勞動力的需求。

除了從社區貨幣的角度出發之外,事實上日常生活中的消費模式亦可滲入社區經濟元素。

均衡社區-豐之谷有機農莊

在香港,只有少數市民經常購買有機蔬菜。只有打開大眾消費者市場,本地有機耕種才有足夠生存空間令生產者和消費者同時得益。
豐之谷以及生態環境及個人健康的有機耕種方式種植農產品,強調「可持續發展」,即以從生產直到交至消費者手中的所有程序部門共同建立平等合作關係為最大原則。但在香港,被超市以龐大佔有率所壟斷的現況中,經常令生產者無法得到合理回報還同時將消費者蒙在鼓裏,有機農場的生存空間,實在少之又少。
於是豐之谷嘗試利用種植香草、生產肥乇等護理產品的溝道,與公眾溝通令大家明白減少接觸化學藥品的好處,以及不一定要盲目選購經廣告包裝的名牌產品。事實上,直接光顧小規模的家庭式生產,亦可更有質素保證。
        豐之谷亦有開設門市依靠會員制度售賣有機蔬果,邀請會員到有機農場參觀,加深對其的認識。為奉行公平分配減少浪費的原則,他們亦採用中央分配蔬菜制度,不讓會員有偏好挑選,藉此提醒人們珍惜食物的道理。
除了買賣之外,這有機農場偶爾亦有舉辦「假日農夫」、手工藝班、巡迴演說等教育活動。負責人朱佩坤指出,外國有機耕種多依賴「社區支持」形式運作,將耕種活動和社區生活連結,一方面可增加人們對農業的重視,另一方面亦有助於保留緊密的社區關係。但在香港要建立居有一定規模的有機農場甚至生存空間,仍然困難重重。
        或許社區經濟並不能與現今追求最大效益的主流經濟模式相提並論,但事實上,它們的確為現今許多社會民生問題提供了另類的解決辦法。在我們抬頭望向大廈林立紙醉金迷的商業世界同時,是否亦應停下腳步想想為這些存在已久而正逐漸消失的一群人保留一片淨土呢?這問題,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天水圍天光墟的點點啟發 - Ray


早前雞蛋仔伯伯吳旭輝屢次被捕而引起對小販政策的討論,被政府「騙綜援」的論述一語道破,小販頓時又變回想像中城市衛生及食物安全問題的始作俑者。究竟小販是否真的如政府所說的負面?其實只要加入適當的管理,小販甚至可以補救城市規劃的失誤,重新將城巿變回真正能讓人類居住的地方。

其實全港各區均有不同的天光墟巿,不過經過近期傳媒報導,讀者可能對天水圍的天光墟較有認識,故我們就選擇此地作以下引伸。

「天光墟是在清晨時份擺賣的小販,墟巿之所以只能在此時段營業,很大原因是要逃避小販管理隊的追捕。天水圍有兩個天光墟, (location 待加) 營業時間分別是早上五時至七時及八時至九時半。芳姐的有機蔬菜、阿蘭的衣履甚至靚姐的理髮,廉價貨品及服務照顧區內市民的生活所需。今天不用買餸理髮嗎?居民也可到天光墟「趁墟」,與街坊閒聊生活鎖事,在偷偷摸摸的嘻哈哭笑聲中渡過圍城的上午。

偷偷摸摸的天光墟市娓娓道出天水圍商人主導經濟活動的問題。《南華早報》早前公開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項官商協議–限制其他商業活動以保障私人發展商營運的經濟活動之利益。雖然協議於二零零二年取消,但其曾否決政府於區內興建永久街巿的計劃,至今仍禍害甚深,導致區內商場數目甚少。草根階層固然不能問津私人商場高昂租金的舖位,而近年的領滙亦於接管公屋商場後不斷加租,扼殺區內草根階層僅有的營商空間。加上天水圍本身偏辟地理位置及嚴重缺乏適合草根階層的就業機會,令不少居民唯有冒險挑戰現有法律,訴諸天光墟以維持生計。

天光墟為區內居民提供了謀生的機會,彈性的工作時間方便婦女兼顧家務,減少出外就業時被僱主剝削…其實墟市還有一項神聖任務:補救問題處處的城市規劃。天水圍突顯了其中一個新市鎮規劃問題–市鎮不同區域之間的嚴重隔離。區內各公共屋邨之間的圍牆、區內大型私人屋苑的圍牆為公共屋邨居民到達區內唯一大型公園帶來阻礙…令屋邨的草根居民活在一個個孤獨的堡疊內。社會網絡缺乏形成的條件,社會結構問題頓成個人的命運抗爭。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事也只能自己「頂硬上」,圍城內多少人曾因為不能承受而走上不歸路?

可是,多功能的墟市正正為分裂的天水圍提供凝聚社會網絡的條件。墟市提供街坊「聚腳點」,「邊度有好嘢賣?」「俾老公打可以搵邊個幫?」墟市成為區內資訊的來源及街坊結交朋友的場所。在傳媒的鏡頭下,芳姐會記着街坊想吃某類菜而特意回農田採摘,靚姐會為極度貧困的街坊免費理髮。在這個草根、生活較為困苦的社區內,街坊的互相分憂、幫助,絕非大型連鎖店售貨員錄音機式的問候可同日而語的。

另外,靚姐免費理髮的例子亦突顯了「社區經濟」的概念。在今年(2011)六月二二十六日,「社區發展陣線」與「關注天水圍小販大聯盟於天水圍天恆邨中央廣場舉辦了「撐小販市集.扺抗地產霸權」嘉年華。會場內街坊以「社區貨幣」向小販購買生活所需。由於生活所需能以非金錢方式解決,這能將香港流通貨幣通賬對區內草根市民的負面影響大大減少。不久前關注綜援檢討聯盟等民間團體做的一項物價調查發現天水圍的物價較入息中位數達二萬七千元的灣仔還高。作為香港其中一個最貧窮的社區,以小販為主的社區經濟模式定能為區內草根階層提供重要出路。

社區經濟——一種簡單、直接、自然的生活模式

綜觀前文,究竟天光墟巿這種社區經濟模式在宏觀角度上對巿民有什麼重要的影響?他與其他的經濟模式有什麼獨特之處?為什麼我們要這麼重視這些不能大賺特賺的小型貿易?

一個簡單的理念
社區經濟是一種為了解決社區問題的經濟模式:以一特定區域為單位,著重社區利益而非一味只追求利潤最大化,繼而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素質。

現今香港其中一大問題就是貧富懸殊已經到達一個不能再容忍的地方,小巿民儘管如何努力謀生,都未能趕得上通脹下百物騰貴為他們所帶來的負擔,而社區經濟則為他們帶來另一種經濟收入,雖然沒有宏大的經濟效益,但基層巿民卻能靠自己雙手去經營生活,為自己創造收入的同時,滿足了當地巿民的雖要。

以天水圍天光墟為例,有調查指出當地領匯街巿的物價普遍要較巿區為高,但翻查當地居民的人均收入,卻遠比巿區的低。這種物價與經濟指標不成比例的崎型社區生態,實在不利居民生活。在天光區中,基層以自己的勞力,如售賣自家種有機農作,售賣比超巿便宜的廁紙,提供價廉的理髮服務等等,去適應這個物價瘋漲的世代外,更為當地居民提供一個舒緩經濟壓力的渠道。用比領匯街巿、超巿便宜的價錢,就能得到如他們一樣的產品。

直接貿易帶來的另一種想像
社區經濟的交易模式的其中一個特式,就是減省很多不必要的行政、物流過程,而多了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在社會學概念中,這是一種建立社會資本的過程,無理買賣雙方,提供服務或使用服務商方,都是當地的居民,這有助他們建立網絡,提供支援。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深水埗、上水等地區有開設二手買賣場,這些買賣場均由非牟利組織負責經營成本,邀請當地婦女任職,例如新移民婦女、單親婦女等等。這種就業機會除了提供生活開支補貼外,最重要一點就是透過她們與不同顧客的接觸,讓她們慢慢融入社區,其至建立起她們自己的人際網絡,好等有事的時候都可以有人照應、幫忙。而且,這些關係網絡於情感上亦能提供良好的支援,成為一個疏理個人情緒問題(最常見是子女教教導、與先生相處等等的家庭情感問題)的另一重要支援網絡。

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其實社區經濟是最自然的一種經濟行為。很簡單,因為所有社區經濟都只圍繞著一個核心——生活。我們不妨多想想,在超級巿場,我們可以得輕易地就買到想要的東西,所以我們很少會去光顧小型的士多、雜貨店、甚至街巿,整個過程都是一個單一的經濟流向,換句話說,「所有錢都係入晒財團袋」;但社區經濟是一種分散型的經濟流向,而且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在區內進行,所以的資源統統用於區內,「所有錢都流向百姓袋」,兩種差異對於社區居民的利弊顯而易見。

所以我們不妨多在生活細節上多加留意,在消費前多想一想,我們怎樣在消費的同時亦可以幫助別人;在消費前多走一走,光顧那些可能毫不起眼的小本買賣;在消費前多看一看,原來我們除了連鎖跟大集團外,原來還有這麼多選擇的可能。

社區經濟不是都巿人遙不可及,只是我們有沒有毅力去改變我們的生活態度已而。

3.16.2011

80後如何看社區發展


2008年,發展局展開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咨詢,計劃投資約200億,開拓一個新界東北地區,包括古洞北、粉嶺北及坪輋打鼓嶺,打造成為一個「河畔市鎮」,興建4.6萬個房屋單位及購物商場。惟三區已有近六成土地由私人發展商持有及囤積,由此發展局建議把計劃由私人發展商持有及自行發展。現時,三區現時大部份的土地為農村,有原村民擔心發展落實後,會令原有的鄉郊環境及農業消失。

自高鐵事件後,有一群80後青年成立了新界東北發展關注組,以關注這一大片土地的使用,他們不再遊行示威,而是用另類的方法倡議,當中包括社區導賞、有機農業發展及農墟,以喚醒社區對該片地區的關注,保護當區的自然生態及恢復原居民自給自足的鄉郊生活。

社區導賞
為了令更多公眾人士了解社區和農業的關係,新界東北發展關注組就以上三個地區,特別是位於粉嶺北的馬屎埔村舉辦了一系列的導賞活動,當中包括附近環境的導賞、夜間導賞及候鳥導賞等等。關注組利用這些導賞團吸引了更多不同公民社會團體的連結,令他們可以直接或間接參與。

農業發展
雖然香港不再依賴農業發展,但是每天香港仍然出產了不少本地的農產品,以供應全香港街市,根據2010年由統計處印製的<香港年報2009>顯示,香港每年有接近10億生產總值的農產品,由此證明,當一個農夫不是無利可圖。

關注組在過去兩年在馬屎埔村的馬寶寶社區農場舉辦了5次的耕作班,令市民學習耕作,參加者包括粉嶺北的居民以及一些年青人。有些年青人更在耕作班後成為了全職農夫,雖然他們在入職初期只有大約5000元的月薪,但他們的收入可以隨著經驗增加,達到近萬元。

有機農墟
關注組更致力增加與居於新界北區的居民聯繫,馬寶寶社區農場會定期舉行「馬寶寶農墟」,參觀人士可以品嚐及購買有機菜、村民生活分享及探討農場及其他農夫如何抵抗這個正在委縮的工業,令居於這個社區的居民了解到新界東北鄉郊環境的珍貴,社區發展不只依賴都市化。

這些活動令更多都市人了解到鄉郊環境的珍貴,使他們明白到社區發展不只局限於把那個地區「都市化」,而是居民也有權討論及參與整個規劃過程,令他們的居住環境得到保障。




2.09.2011

緣於橋、繫於人、心無限、橋無止



「我們要修建的,不單是一條幫助村民上市集和學校的橋;更重要的,是建立一道聯繫彼此、滿載經歷的『心橋』。」-- 鍾逸傑爵士 (無止橋慈善基金榮譽主席)

於香港學童來說,每天上學也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對於居於國內偏遠山區的同學們來說,上學的路途,的確可以用「攀山涉水」來形容。由於內地的一些村 落比較貧窮,不是所有的村落也有著完善的社區設施,居民往往要利用一條十分簡陋的「獨木橋」橫跨河道,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滑倒、摔下、受傷,已經成他們生活的一部份。每逢潮漲或雨季,他們更無法過河,只好無奈停學,靜待「獨木橋」修好

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吳恩融教授和鍾逸傑爵士發起了「無止橋」行動,與數十名義工經過多天的工作,為毛寺村興建第一條「無止橋」,令孩子可以安全地過河上學,減低他們橫過河流而遇到溺水的危險。

過多年的發展,「無止橋」得到不同人士的捐助,最終成立了「無止橋慈善基金」,17項「無止橋」動員超過580名義工,惠及過萬名村民。項目遍佈各個省份如甘肅、陝西、四川、貴州、雲南及安徽省等地。

基金於2011年將會重點於四川及雲南兩個地方發展更多無止橋項目,令更多居於簡陋地方的村民可以走得更遠,與其他村落有著更多交流。


每天,孩子們也要橫跨河道上學去


「無止橋」的興建工程


「無止橋」至今已興建了17條,解決了多條村落的交通問題

沒有想過的「紙建築」


本港堆填區的使用空間接近飽和,但每年建築廢料的數量卻高達千萬公噸。根據環境保護署的統計數字,本港在2009年總共產生3,121公噸建築廢物,比起2008年的3,091公噸高出30公噸。

大部份的建築及拆建物料只可棄置於堆填區及用作填海和填土工程,只有大約15%的物料如石頭、未被污染的金屬、木材和包裝廢物等等可以循環再造。其實,建築材料主要是泥土、土壤和泥漿,可有想過,只要花多一點心思,就可以利用其他材料去建屋,更富創意、更環保呢?

2008年榮獲國際最受矚目的日本建築師阪茂(Shigeru Ban),巧妙地令用自然建築及紙管為材,發展了一系列的「紙建築」。他發現紙筒遠比想像中堅固,加工後更可形成不同的長度和厚度,亦具備防水和防火性。

阪茂的作品遍佈世界各地,如日本的紙之涼亭、紙之教堂,2000 年德國漢諾威萬國博覽會日本館、紐約「遊牧博物館」到法國龐畢度中心新館、以及一系列的公益性建築,如為日本阪神地震、盧旺達內戰、土耳其地震的災民所興建的臨時性的庇護所等等。

阪茂這樣形容他對紙建築設計的探索:「我曾一直有這樣的印象,有些東西不管結構設計看上去怎麼富有邏輯,就是不可能建出來。很快這種想法就消失了,任何事都是可能的只要設計可信而你有這種意志。」只要努力嘗試和改良,也可以實現別人認為沒可能的事。


紙之涼亭


紙之棚屋


紙之教堂

12.24.2010

全港首個IPHONE社企指南

只要多想一點,動動手指,消費也可以回饋社會!

每逢佳節,尤其是聖誕節,都是消費的黃金時機。要消費得更有意義,社企產品及服務就一定要留意。 現時全港有超過300間由社會服務團體開辦的社企,遍佈多個行業。社企不是純粹的企業,亦不是一般的社會服務,社企透過商業手法運作,賺取利潤用以貢獻社會。

要支持社企,其中一個最有效的方法莫過如直接光顧,令公眾進一步認識這些社企,社聯 - 滙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推出全港首個IPHONE「社企指南」,以衣、食、住、行,分門別類列出相關社會企業的資訊。即上APPLE APP Store,搜尋 社聯社企指南 / HKCSS SE GUIDE,便可以即時免費下載《社聯社企指南》,內有超過300間社企的資訊及多項社企優惠,只要出示載有《社聯社企指南》的iPhone,即可於指定社企享有特別優惠

事實上,社聯自2007年起每年都會印製《社企指南》,羅列本港社會企業的聯絡資料,《社聯社企指南》是現時全港資料最齊全的社企指南,廣獲好評。而中心的「好好生意 – 社企消費平台」(www.se-mart.org.hk) 更載有多達300件社企產品 / 服務的資料,方便有興趣朋友隨時隨地查看,部份產品更可供網上訂購。 如對《社聯社企指南》APP有任何意見,歡迎反映,我們期望日後不斷更新改進,讓《社聯社企指南》APP更切合大家的需要。